我院邀请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王晓田教授作学术报告

时间:2024-01-08浏览:10设置


2024年1月3日,在俊秀楼223报告厅,我院邀请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王晓田教授作题为“适应性时间管理:生命史模型与跨期冥想”的学术报告。我院长周晓林教授,刘永芳教授、段锦云教授、王鹏副教授、姚琦副教授及来自上海、杭州等兄弟院校校师生80余人参加报告会。报告由我院陆静怡教授主持。



王晓田教授作报告


王晓田教授从生命的不确定性说起,从终点效应和变异性两个维度阐述适应性时间管理的意义。他指出,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,时间管理已成为一项重要能力。适应性时间管理不仅关乎日常事务安排,更涉及个体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。

况修短随化,终期于尽!古人云:死生亦大矣。岂不痛哉!”王晓田教授引用王羲之在《兰亭集序》中的名言,强调了生命的有限性、无常性和适应性,并从生命史角度分析了人生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,以及采用何种策略才能更好适应环境,达到天时地利人和。

谈及死亡和死亡思考,王晓田教授从生命史框架出发,介绍了恐惧管理理论,以孔子“知止而后有定”为引子,列举了乔布斯、任正非、比尔盖茨等知名企业家的事例,引导听众思索生命的终点。



听众认真聆听


基于上述对文化价值观和生死观的讨论,王晓田教授分别从理论建构和实验研究的角度介绍了“生命史理论与时间管理模型”和“生命有限性提示的多重行为效应”。同时,王晓田教授结合模型讨论了跨期决策在生命史中的作用,提出未来导向未必优于现代导向,生命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价值,由此延伸至对时间管理的启示——“‘向死而生’是人生进取的原动力”。

虽然正值严冬,但讲座现场座无虚席,报告后听众踊跃提问,与王晓田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。



现场热烈讨论


讲座最后,陆静怡教授总结道:“王晓田教授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时间管理。通过生命史模型和跨期冥想这两个概念,我们不仅对时间管理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,还能勇于直面死亡的必然性。”


陆静怡教授总结发言


图文|周心悦


返回原图
/